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杭州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杭州分站 >> 市场评论 >> 行业观点 >> 国内钢市何时能春暖花开?

国内钢市何时能春暖花开?

来源:中钢网 2012年05月28日 17:48:44 打印

  目前的中国钢材市场,呈现出市场成交低、钢厂高位生产、钢材库存连续下滑,按照逻辑推理,此种形势下,钢材价格应当是以小幅上涨为主;而实际上的情况是,钢价在五一小长假后却继续违约节前看涨预期,继续走在下行通道之中,实在叫人费解。
  
  钢贸商的“严冬”
  
  尽管当下已是夏日炎炎,钢贸商们正在经历一个漫长的“冬天”。钢价的不断下跌,令众多钢贸商存货积压,生存正面临严峻考验。
  
  在天津的一个开发园区,来拉钢材的大货车稀稀疏疏。而就在一年前,同样的地方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当时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此外,各个厂区内也少了客户的踪影,能看到的是越积越多的存货。有的厂区堆积的钢材已与厂房同高了,由于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很多钢材显得锈迹斑斑。“以前是客户给我打电话主动要下订单,现在我求着人家,人家都不理我。”在天津做钢贸生意的张先生说,他名下有8家钢贸企业。张先生还抱怨说,现在市场光降不涨,买进来的货全积压下来了。现在张先生的8家企业存货积压增长了40%~50%。
  
  5月22日,国内多家钢厂再次宣布下调钢价,新抚钢、四平现代、山西晋钢、日照钢铁螺、安钢建筑用钢下调幅度20元/吨~90元/吨不等。
  
  在此之前,国内最大的民营钢企沙钢股份发布5月下旬钢价政策,价格大幅下调50~100元/吨。
  
  “我从事钢贸行业10多年了,由于中国钢铁行业产品的低附加值,感觉这10多年来利润率一直在稳步下降。”与张先生同处一个园区的另外一家钢贸公司总经理刘先生表示。刘先生所在的公司是属于天津某集团下属公司,他的公司主要做钢管。
  
  根据在A股上市的钢铁行业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显示,30家公司整体利润率下降45%,平均销售利润率仅1.38%,且有5家公司陷入亏损,亏损合计达66亿元,其中鞍钢股份亏损最多,达33亿元。2012年一季度业绩更加不容乐观,如包钢、南钢净利润下滑幅度都在70%以上,陷入亏损的公司较2011年末增加一家,达到了6家。
  
  “这样的状况主要还是国家政策影响,我们现在盼望‘十八大’赶快召开,希望在之后政策能有所改动。”张先生很无助地说。
  
  据了解,现在工人上一天班歇一天班,虽然只要开工就赔钱,但又不敢歇业,怕将来价格上来了,需要生产时又招不来工。
  
  而且今年3月,“武钢要养猪”的消息在业内外引起轩然大波。武钢解释称,“十二五”期间将规划投资300多亿元适度发展相关产业,在后勤服务方面开展绿色养殖业,以满足职工进餐需求、扩充员工就业渠道。但仍有网友戏称武钢从工业社会回归农业社会。
  
  事实上,众多钢企进军非钢产业是“迫不得已”。去年以来,钢铁业就感受到“寒意阵阵”。据中钢协统计,2011年10月,77家钢铁企业有25家亏损,亏损面达32.5%,亏损额为21.25亿元。
  
  日前,钢铁业年报陆续出炉,一二线大型钢企业绩均大幅下降,行业惨淡由此可见一斑。
  
  今年以来,钢铁业继续面临低价格、高成本的严峻形势,钢铁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下滑。据中钢协统计,今年前两个月,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税70.83亿元,同比下降76.21%,其中实现利润负28.04亿元。“进入三四月份后,钢企经营状况虽有好转,但总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业内人士分析说。
  
  由于市场低迷,包括钢材贸易商等钢铁产业链上的经营者也面临困境。
  
  钢铁业过寒冬良机何时现
  
  “钢铁企业必须结束以量取胜的规模效益阶段。”有专家称。“全行业亟待通过改进技术、提高质量,大力发展节能、减排、降耗产品,加快实现由规模扩张向注重品种质量效益的转变。”
  
  多年来,钢铁业弊病明显,结构调整、兼并重组作为业界开出的“良药”,收效有限。下一阶段,还需要增加药力,继续提高行业集中度。
  
  我国钢铁工业有7000多家企业,其中生产粗钢的企业达500多家,平均规模仅100多万吨,前四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7.8%,远落后于美、日、韩70%至90%的水平。
  
  “在新一轮竞争中,市场的优胜劣汰将更加明显,钢铁业兼并重组会大大增多。”业内人士说。
  
  同时,要进一步规范铁矿石市场秩序。据悉,目前我国钢企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约为50%。在过去10年里,进口铁矿石价格总共上涨9.4倍。为使市场规范有序,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日前在“千呼万唤”中开市,各方希望该平台能积极发挥作用,使钢铁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
  
  面临市场不景气,乐观人士依然认为我国钢铁工业至少在20至30年内仍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据介绍,从1901年到2000年的工业化进程中,美国消耗了71亿吨钢材,日本消耗了38亿吨,而我国同期仅为19亿吨。
  
  “我们要对中国钢铁充满信心。同时,企业要坚持调结构转方式,力争早日实现全行业盈利。”业内人士表示。
  
  综合来看,目前的钢市,供太强、需太弱,这是行情一蹶不振的主因。要迅速刺激需求持续、明显的释放,显然是不现实的,接下来唯一可做的,就是有效控制钢产量的释放。(文章部分文字来自新华网、投资者报)
  
  

广告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