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钢铁行业“黄金10年”的结束,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已经进入“寒冬”,在国内经济下行、房地产市场不振、钢铁海外贸易受阻以及环保等压力下,钢铁行业面临高产能和需求低迷的双重压力,产能过剩风险正在积聚,钢铁企业纷纷陷入困境。
“现在,钢铁行业的处境不仅是‘冬天’,更是‘冰冻期’……”此前,鞍钢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张广宁曾这样描述钢铁行业的现状。
亏损
今年以来,有关钢铁消费下降、供大于求矛盾突出、恶性竞争激烈、价格下跌、行业亏损严重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
而中国钢铁厂的亏损数据,远高于先前预期。
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10月曾透露,今年1~8月中国钢铁业累计亏损人民币180亿元(相当于39亿美元)、远不如一年前的140亿元盈余。
宝山钢铁发布的2015年三季度(7~9月)财报显示,最终损益为亏损9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18亿元)。自2012年四季度(10~12月)以来时隔约3年半再次陷入亏损。
业绩萎靡不振的不仅仅是宝山钢铁。安徽马鞍山钢铁的销售额同比大幅减少27.6%,减至112亿元,营业损益为亏损15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4亿元)。
最新数据显示,纳入钢协统计的大中型钢铁企业中,1月至10月,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亏损386.38亿元,其中主营业务亏损720亿元,101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中48家亏损,亏损面扩大至47.5%,平均销售利润率-1.5%。
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市场持续疲软,钢铁企业和用户资金都处于偏紧的状态,销售货款回笼存在较大难度,特别是货款回笼的现金比例偏低,钢铁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张的状态。随着负债率持续上升,债务风险越发显著。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新创表示,巨额亏损如此严重,还继续维持过高的产量一定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不但引发钢铁行业的巨大风险,还会给其他相关行业带来风险。
停产
统计数据显示,从上年末至12月,中国钢铁停产产能达到6435万吨。这种情况即使在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也未有过。
10月份以来,福建三钢、宣钢、成渝钒钛、包钢、首钢长治、新抚钢等钢厂相继以生产线检修方式变相停产。而河北唐山地区不少钢铁企业高炉直接停产。11月14日,唐山淞汀钢铁厂宣布停产,成为继山西海鑫之后第二个500万吨以上的停产钢厂。
不仅民营钢企停产自救,大型国有钢企同样在艰难度日。据界面报道,天津某大型钢铁集团目前的开工率仅有三四成。
钢铁企业的停产潮已经持续一年,而且停产规模越来越大。
高盛在近期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中国从2016年起将出现更多钢铁产能关闭的情况。预计国有企业和民营生产商将出现更多信贷违约,导致企业永久倒闭。
“不同于2008年金融危机出现后随后有四万亿的支持,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看不到转好的迹象,那么钢铁行业的持续亏损还将持续。”分析师称,此前民营钢企出现亏损甚至资不抵债,就只有被并购或者选择破产,国企钢厂可以因政府的保护与银行输血而继续存在,“但现在国企钢厂由于负担重、持续亏损也可能面临破产。”
裁员
亏损、停产之下,企业寄望通过裁员降低成本。
分析师田艳在近期调研中发现,河北省武安、邯郸、石家庄等地,一半以上的钢厂裁员10%-30%,部分钢厂裁员1/3以上。
该机构另一位分析师李颖走访钢铁重镇唐山后发现,部分主导钢厂裁员25%,“四班倒”变成“三班倒”。
在整个华北地区,钢铁企业裁员潮已经来袭。
据界面新闻报道,冀南钢铁集团营销部副部长郭东表示,现有职工5300余人的文丰钢铁已裁员10%,日产量缩减了2000吨。
10月12日,武安当地一家中小型钢企鑫汇钢铁董事长陈文科发表公开信称,公司“出现严重亏损,是公司自2000年成立以来面临的最大危机”,宣布裁员15%-20%,减少管理层级,精减富裕人员。鑫汇钢铁目前共有职工2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