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杭州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杭州分站 >> 市场评论 >> 行业观点 >> 从CPI回落看钢价跌跌不休

从CPI回落看钢价跌跌不休

来源:中钢网 2012年05月16日 10:26:10 打印

  近期以来,随着欧债危机的再次发酵,全球金融环境再次恶化,各类利空层次不穷,市场再次陷入风声鹤唳的状态中,在这样的情况下,近日公布的最新CPI数据由于大幅下滑,被市场解读为利空,究竟这样的数据所代表的国内经济运行现状和近期钢价的下跌有无必然的直接联系?待笔者分析目前最新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后,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CPI和PPI双回落将倒逼政策宽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0.7%,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0.2和0.4个百分点,二者之间的“剪刀差”继续扩大。PPI方面,4月同比下降0.7%,连续两个月出现负增长。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2%,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1%。

  从历史情况看,PPI的负增长将对上、中游行业盈利产生拖累,而对于下游消费品行业产生正面影响。但从总体来,由于上、中游行业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PPI涨幅和企业总体盈利情况为正相关关系。

  PPI走势与我国工业投资增速波动保持较强一致性。目前我国生产资料价格占PPI的比重为70%左右,而生活资料权重为30%左右。在此基础上,我国PPI走势更多反映了生产资料价格变化的情况,投资需求的上升必然推高PPI。4月PPI同比涨幅为负,这反映了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尤其是企业盈利压力大。

  4月PPI同比涨幅再度延续负增长,这反映出生产环节的不景气,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去库存阶段,需求不旺。在工业增加值以及房地产投资下滑的影响下,PPI处于下行区间,这是我国宏观经济寻底的直接反映。但当月PPI环比涨幅出现了回升,这预示PPI在未来一两个月有望随经济企稳反弹而触底,5月PPI的同比负增幅有望收窄。

  从统计局日前公布的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来看,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449亿元,同比下降1.3%,其中石化、钢铁、化工、电气等行业均出现了利润增幅下降甚至亏损的情况。

  未来CPI涨幅掉头大幅上扬的可能性较小。与CPI的走势相比,当前经济增速下滑更值得重视。4月PPI同比下降0.7%,这充分反映出目前国内需求下降,投资放缓的态势。同时,PPI与CPI涨幅走势的“背离”也值得注意,这说明生产领域的价格波动不能有效地传导到消费领域中。

  工业企业收入增速是由工业增加值和PPI共同决定的。工业增加值和PPI同比增速的底部预计同时出现在4月,因此4月工业企业收入增速可能继续下滑,但未来随着量价齐升仍具备持续回升的动力。

  由于基数效应以及近期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PPI短期仍将维持负增长情况,但不排除在二季度末出现反弹的可能性。预计全年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的低点将出现在一季度,未来有望缓慢上升。

  国家统计局同期还公布了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等数据,这些指标的增速回落较明显。海关总署10日公布的数据也显示,4月出口、进口增速较3月双双回落。在经济增长面临下滑压力的情况下,CPI和PPI涨幅的回落为宏观调控向“稳增长”倾斜创造了条件。

  联想到近期公布的国内成品油价下调相对往期迅速,反映物价涨幅下行的今年是推出资源品价格改革的良好时机。目前来看,中央与各地方政府正在积极推进与推广电、水、天然气等资源品价格改革的具体方案,多年来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可能就此打破。”

  事实上,近期国内密集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措施。居民生活用电、用水价格改革方案在各地陆续开始举行听证会,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已报国务院审批,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调整方案或将等待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再择机推出。

  经济缓慢下行或许是“调结构”的良好时机,作为产业集中度过低导致种种乱相的钢铁行业来说,目前或许是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机。

  钢价不及大豆,产业发展需集中升级

  4月11日,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主力合约的收盘价格为4476,而同期上期所的螺纹主力合约收盘价为4150,从某种角度分析,作为资源性产品的一公斤钢价还不及一公斤可再生的大豆,这样的状况也就是近两年才出现的,一方面是钢铁产业无序竞争,产能过剩已经蔓延至全行业全产品序列,一旦市场价格好转,大量投放市场的产能压制价格上行,另一方面,钢铁行业类金融化运作的现状已经造成无法自愈的恶疾,资本对整个行业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毒品”,以规模取胜赚快钱的理念在成就了产量表上的天量数字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一旦行业发展受阻,“裸泳现象”比比皆是。从去年到今年,行业内不断出现的跑路现象无疑是这种现象的最好注解。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二五”目标,将“通过兼并重组大幅度减少钢铁企业数量,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由48.6%提高到60%左右。

  目前我国民营钢铁生产企业有400家左右,其中100万吨规模以上的有130家左右,其产能占全国民营钢铁的80%以上;3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37家,总产能在2亿吨以上,占全国民营钢铁的60%;500万吨以上有15家,1000万吨以上有6家。300万吨以上企业,企业数只占9%,但产钢占60%,集中度比五年前大大提高。

  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不断推进兼并重组,产业集中度由此不断提高。数据显示,行业前十家产业集中度这一指标在2005年为34.7%,2010年则上升为48.6%。《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则进一步提出了将“48.6%提高到60%左右”的目标。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降低的成因分析:

  1、国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发展缓慢。一是企业通过内部积累式发展较慢。由于企业发展机制的问题,许多大型钢铁行业在钢铁产业快速增长的时期,脱离钢铁主业,将稀缺的资本用于多元化经营,特别是非相关的多元化经营。中国前四位最大钢铁生产公司都进行多元化经营。在日本,直至钢铁业发展成熟、产业竞争激烈时,钢铁企业才进行适当地相关多元化经营。 二是钢铁产业内通过联合兼并进行产业整合的速度迟缓。许多钢铁企业属于地方政府,近年钢铁行业发展快速,效益好,许多地方政府大力发展钢铁产业,发展地方经济。由于产权归属阻碍全国范围内的钢铁产业兼并重组,产业整合以省(区)内为主,跨省(区)的联合兼并很少。 三是国家的产业政策。原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预测 2005年我国钢材表观消费总量达 14000万吨以上,并坚持总量调控的原则。但是,2003年中国钢材实际表观消费量为 24725万吨。国家产业总量控制政策主要限制了国有大型钢铁企业发展,对一些地方或民营钢铁企业的作用较小。结果,国家重点大型钢铁企业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地方或民营钢铁企业。

  2、小规模、低起点的民营钢铁企业发展迅速。钢铁是一个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但是已成为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八大行业之一。由于受资本不足的限制,新建民营钢铁企业起点低,生产经营规模大多数都很小。可是,民营钢铁企业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市场需求导向的发展机制。近几年来,钢铁行业的高利润率吸引了大量的民营资本,民营钢铁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进步都明显地高于大型国有重点钢铁企业。民营钢铁企业对产业生产能力扩大和满足市场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整体规模偏小,必然会降低产业的集中度逐年下降。

  3、中国钢铁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平稳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率一直维持在20%以上,再加上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项目对经济的拉动,以及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等开发区的建设,中国对钢材需求量不断增加。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由于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产能受到限制。一些民营钢铁企业就是抓住了这个难得的市场机会,迅速扩大产能。这必然造成钢铁产业集中度的逐年下降。

  但是这次主要是由于国内经济转型升级,随着产业升级的深入,加之重工业化的部分完成,国内市场用钢总量已经处于平台期,而只有市场生产主体集中度提高,产业秩序才能规律,这次“调结构”必然会在政策和市场层面倒逼钢铁产业升级,加速整合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才是钢铁行业走出目前困境的唯一路径。

  钢价止跌时机预测

  虽然从春节后开始的钢价反弹近期告一段落,钢价在宝钢等大钢厂看跌的出厂价格面前应声而落,加之钢铁贸易企业的资金链条由于银行担忧放贷风险始终没有放松,而下游需求始终处于观望状态,在二季度开始在钢价上涨的带动下,下游需求也有所释放,但是近期的钢价下跌将下游需求再次推向观望。由此造成钢价的二次探底。

  钢价止跌目前看,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政策效应何时产生共振,今年以来,政策面始终处于审慎的态度,大部分采用预调微调的措施,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市场对紧缩的预期,在这样的局面下,只有采用降息等金融调控工具向市场发出明确的信号才能改变目前相对悲观的预期,从目前的政治和经济层面判断,最晚于二季度末三季度初,降息等信号必将发出。二是钢厂何时再限产,从去年年底到一季度末的钢厂限产保价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部分大钢厂由于限产丧失部分市场份额,所以在钢价上行后,就采用以量换价的市场操作,大量向市场集中投放资源,直接导致钢价滞胀,从去年末到现在,虽然原料成本有所下降,但是油价高企,人工成本大幅上涨,钢厂的综合生产成本基本比去年要上升20%左右,而且无法向下游传递,所以钢厂对钢价止跌的期望最大,一旦价格再次下行,打破钢厂的心理价位后,集体限产保价的局面将再次出现。

广告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