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建筑方材料采购中遭遇的问题实质是供应链存在断点,供需之间无法形成无间隙沟通,进而形成了互为博弈的供需现状。”9月14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委会主任、西本新干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CEO虞钢在“建筑用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材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宣贯会”上如是说。
市场本应选择品质管控、进而通过不断优化钢铁物流供应链,但是由于国内钢铁物流供应链自身的混乱,供需之间的利益博弈最终导致了劣质钢材充斥市场竞争,并且一度出现了“劣质钢材”驱逐“优质钢材”的效应。
虞钢分析,钢铁物流供应链上信息不对称,同时也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选择了博弈而非合作。这样一来,一方面材料价格上涨时,供应方会借此获取暴利,而当价格下跌时,需求方也会出现违背约定行为。博弈的局面,使得供需双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到如何非主业上面,这中间材料采购方遭遇材料供需不及时、材料质量问题、成本失控以及工期不可控等诸多问题的几率就会不断增加。
有着多年供应链物流研究经验的虞钢建议,建筑行业应加快形成战略合作供应链体系,让材料采购与材料供应结束互为博弈的局面。通过完善供应链体系,让材料采购由建设总包、建设投资企业的事后行为,改变为事前行为,总包企业可依赖材料供应战略合作伙伴完成中间配套服务。通过完善互联网交互平台建设,将供应链体系内包括的原料供应、物流服务、金融服务、成品销售有机结合起来,规避风险同时,不断完善产业链竞争优势。
其实,从某种程度来看,这是一条“有别于传统钢铁贸易产业”的新型产业链——钢铁物流产业链。它的最大不同是,在竞争要素上,已从争市场、争资金、争技术、争人才向争战略伙伴转变;在竞争方式上,从片面的市场竞争向市场竞合转变。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目标也从一般的提高竞争力向持续的核心竞争力转变。
换句话来讲,当今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个企业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为争夺某些终端、某些顾客的一对一的竞争,甚至也不单纯为了争夺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而是基于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配送与分销、销售与服务的跨时空的竞争,这种竞争已经发展为供应链体系之间、以及跨国公司体系之间的整体竞争。这种全方位的竞争已经使合作的重要性变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突出,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使竞争与合作密不可分,形成良性的竞合格局。“正是这种全方位的竞争与合作的市场格局,更进一步推动着企业从市场营销走向更高层次的关系营销,从传统的封闭竞争走向开放的战略合作,从注重效率的传统供应链模式走向更高级的战略供应链模式。”虞钢强调,钢铁物流供应链就是在全方位竞争的条件下,催生出的全方位合作组织,是市场理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而这一战略供应链能使链上各节点企业在相互信任基础上,通过整体配合,快捷地把握市场信息,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外观、品牌、包装和服务与顾客的需求高度一致。
当然,从供应链角度观察国际优势企业发展的历史时,同样可以找到对应的答案。在他看来,为强化供应链合作,加强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分销和销售全过程的控制,不少企业都曾采取了以“资产”为纽带的“自给自足”的上下游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这也是在工业化初、中期资源约束型的市场环境下非常盛行的成长模式。
虞钢拿“西本新干线”举例说,西本新干线发展至今,已有效融合钢铁物流产业链上的钢铁原材料供应商、钢铁生产商、钢铁流通贸易商、钢铁物流基地、钢铁消费企业、加工配送企业和金融服务企业,使之充分融合,最终实现产业链上的高效服务:即钢铁及其相关产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全方位对称,最终实现钢铁原材料、钢铁产品调配合理,社会钢铁物流资源、资金配置有效合理,终端用户需求得到个性化满足,产业链上合作的企业形成利益联合体、利益分配合理,从而有效实现企业快速发展,降低经营风险并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在钢铁物流产业链上形成“可持续高效竞争合作”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