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杭州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杭州分站 >> 本地资讯 >> 未来5年中国钢铁行业将保持平稳增长

未来5年中国钢铁行业将保持平稳增长

来源:中国冶金报 编辑:管理员 2011年05月03日 09:14:38 打印

  中国钢铁业持续快速发展,引起全球瞩目。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钢铁业的发展是对世界经济作出贡献还是带来威胁?未来5年,中国钢铁业将以什么态势发展?本文将探讨、阐述这些问题。

  中国粗钢出口比例低于世界主要产钢国

  近10年来,中国钢铁业的发展主要立足于满足国内需求。过去10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钢材需求强劲。200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92万亿元,2010年达到39.79万亿元,是2000年的4倍,增长幅度由2000年的8.4%,上升到2010年的10.3%。这10年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促进了我国钢铁业的发展。2000年,我国的粗钢产量为1.28亿吨,钢材表观消费量为1.39亿吨。而到了2010年,我国粗钢产量、表观消费量分别上升到6.27亿吨、6.0亿吨,分别是2000年的4.9倍、4.3倍。与国内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基本相当,钢材的增长满足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中国钢铁业的发展,不仅没有对世界钢铁业带来“威胁”,而且为全球钢铁业的发展、为稳定国际钢材市场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钢材出口没有、也不会冲击国际市场。2005年~2010年,中国粗钢出口量占产量的比例总体保持在7%~15%之间。其中,2007年最高,为14.9%。中国粗钢出口比例低于世界主要产钢国。如2005年~2010年,日本钢材出口量占产量的比例为28.5%~39.6%,2010年为39.6%;韩国钢材出口比例为28.5%~36.8%,巴西出口比例为25.2%~43.7%,美国出口比例为6.2%~13.1%,印度出口比例为11.7%~16.8%。以2008年为例,日本、韩国、美国、巴西和印度钢材出口比例分别为31.1%、36.8%、13.1%、25.2%和13%,中国钢材出口比例为12.8%,处于最低水平。

  中国为缓解全球钢材市场供需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2000年~2005年,中国是钢材净进口国,需要大量进口钢材来满足国内需求增长,有效地解决了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特别是2001年~2003年,中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扩大内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并带动中国钢铁需求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在此期间,中国钢铁产量尽管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由于中国国内市场需求增长过快,供求平衡仍依靠大量进口钢材来满足。2003年,中国进口粗钢(折算量,下同)4542万吨,净进口粗钢3655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中国粗钢进口量大幅增长,消化了国际钢铁市场的过剩产能。2003年,除中国以外的世界粗钢产量也出现突破性增长,达到74766万吨,一举突破了1989年72241万吨的年产量水平。

  2006年~2008年上半年,中国钢铁业大量新增产能陆续投产,国内钢材市场供应缺口被逐渐填补。与此同时,国际经济持续景气,国际钢材市场需求旺盛,拉动中国钢材出口大幅增长。据国际钢协统计数据测算,2007年~2008年上半年,除中国外,全球粗钢产能利用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产能发挥已经接近极限,国际钢材市场的部分供应缺口就通过中国增产来填补。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中国粗钢净出口量分别为3473万吨、5489万吨和4763万吨。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政府积极扩大内需,钢材出口量大幅下降,2009年粗钢净出口量降至284万吨,仅为2008年的6.1%。其中,2009年上半年我国净进口粗钢135万吨,为2006年以来首次净进口。2010年粗钢净出口量虽然恢复到了2718万吨,但明显低于2006年~2008年的水平;粗钢出口量达到4530万吨,占产量的比例仅为7.2%,低于正常水平。中国钢铁业为维护国际钢材市场稳定运行,特别是金融危机最严峻时期的运行,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钢铁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原材料市场繁荣

  这些年来,正是中国钢铁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铁矿石等钢铁原材料的需求,为全球的钢铁原材料市场的繁荣注入了强大动力。

  2009年,全球铁矿石贸易量为9.41亿吨,比2000年增加4.39亿吨。其中,中国进口铁矿石6.28亿吨,比2000年增加5.58亿吨,全球铁矿石贸易增量基本上为中国市场所消费。试想,如果中国钢铁业没有持续快速发展,不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那么占全球铁矿石贸易量三分之二的铁矿石由谁来消费?世界三大矿业集团的铁矿石产能显然不可能如此快速地扩张。然而,中国钢铁业又深受全球铁矿石供应商的垄断之害。国际铁矿石供应商利用其垄断地位改变铁矿石协议价格形成机制,利用其垄断地位不断提价获取超额利润,目前中国钢铁业正处于产量增长、利润下滑的困境之中。

  2010年,铁矿石长期协议定价机制瓦解。世界主要矿业公司采取季度或指数定价方式,利润大幅增长。以力拓为例,2010年铁矿石产量为1.85亿吨,比2007年增长21.96%;利润143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92.2%。可见其利润大幅增长主要是通过提价获得的。

  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改变对中国钢铁业造成严重损害。2010年中国铁矿石进口均价为128.4美元/吨,比2007年上涨45.5%。据测算,2010年我国钢材市场全年均价仅比2007年上涨了5.9%。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为6.27亿吨,比2007年增长28.0%;2010年中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77家)实现利润880亿元,比2007年下降40.9%。自2008年以后,中国钢铁业销售利润率持续低位。2008年、2009年和2010年销售利润率分别为3.2%、2.5%和2.9%。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钢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可见,中国钢铁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球钢铁原材料市场繁荣,但却深受其害。

  中国粗钢需求量接近峰值区域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前后,即进入工业化后期时,粗钢产量会出现峰值。在美国,1970年人均GDP达到4999美元,粗钢产量峰值出现在1973年,为13680.4万吨;在德国,1974年人均GDP达到5456美元,粗钢产量峰值出现在1974年,为5323.1万吨;在法国,1974年人均GDP达到5272美元,粗钢产量峰值出现在1974年,为2702.3万吨;在日本,1976年人均GDP达到4962美元,粗钢产量峰值出现在1973年,为11932.2万吨。但是,日本是出口导向型国家,通过下游产品间接出口的方式,支撑日本钢材需求量保持高位,2007年粗钢产量突破历史峰值,达到1.2亿吨。

  根据统计数据测算,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382美元,预计到2012年将突破5000美元,中国将进入工业化发展后期。

  同时,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将减弱经济增长对粗钢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过去10年间,中国粗钢消费量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和钢材间接出口。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中国的固定资本形成率在全球范围内处于最高水平。以2007年为例,中国固定资本形成率为43.11%,高于全球22.29%的平均水平;德国、法国、日本、美国和英国当年的固定资本形成率分别为18.27%、22.16%、24.1%、18.34%和18.25%。“十二五”期间,中国政府将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外贸出口政策也调整为“稳出口、扩进口、减顺差”。单位GDP粗钢消费强度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逐年减弱。这将降低中国市场粗钢消费强度,中国粗钢消费量不会再随着经济发展而继续快速增长。

  在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完成工业化时,人均钢累积量分别为21.6吨、8.8吨、12.7吨、10.3吨。截至2010年,中国人均钢累积量为4.3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中国将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借鉴日本的情况,中国人均累积量还需要再增加4.5吨粗钢,预计中国完成工业化还需要消费60亿吨钢,按目前消费水平维持到2020年即可实现。到2012年,预计中国粗钢消费量将达到或接近峰值,粗钢产量约为7亿吨,消费量约为6.8亿吨。2013年~2015年,中国粗钢产量和消费量将基本维持在这一水平上波动。其后,中国粗钢消费量将出现回落。到2020年,钢消费量有可能降至6亿吨甚至以下。未来中国钢材进出口量将保持合理水平,钢铁产能的释放和产量水平将取决于国际市场上中国的出口需求。

  另外,从中国经济地区梯度发展的层次结构来看,粗钢消费量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据测算,2009年中国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内蒙古、山东、辽宁、福建人均GDP均超过5000美元,进入工业化后期,未来钢材消费量增长将逐步放缓甚至下降。其他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基本为1500美元~4000美元,处于工业化的初期或中期,粗钢需求量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另外,国家政策也为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做好了铺垫。2010年8月3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经测算,占全国总人口64%的中西部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城镇化的进程也在逐渐加快,将继续支撑中国钢消费量保持较高水平。

  中国钢铁业开展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致力于产品结构调整,未来中国钢铁产能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2010年末,中国粗钢名义产能为7.7亿吨。据工信部统计,2006年~2010年中国共淘汰落后炼钢产能6800万吨,2010年末实际粗钢产能仅略高于7亿吨,2011年~2015年还将再淘汰等量的落后产能。同时,迫于节能减排压力,地方政府将不再鼓励钢铁业扩张,未来中国钢铁产能增长将进一步放慢。

上一篇:山钢集团与文登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下一篇:涨价预期推动电力板块估值修复行情

广告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