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防城港基地前期工程已投入了十多亿元】
武钢集团近几年推行海外资源战略斩获颇丰,但作为激活全盘棋局的防城港千万吨钢铁项目仍在漫长等待之中
【《中国企业家》杂志】(记者 王子)12.5平方公里土地,一眼望不到边。地面坑洼不平,没有水泥覆盖, 高楼还未拔地而起,只能看到散布各处的施工板房、水泥搅拌机械和推土机。
这里是武钢集团位于广西防城港市企沙半岛的基地,一个钢铁之城的规划,在蓝图上一躺就是六年多。
从2002年开始,武钢集团就希望能在沿海再造一个武钢。2005年,它来到防城港开始土地和环评等准备工作,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其建设前期工程,本计划2011年投产。然而2009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又改变态度,认为国内钢铁产业严重过剩,防城港千万吨钢铁项目暂缓启动。目前它仍未得到准生证—即使今年能够获批,投产日期估计也要在两年之后。
它已成为中国钢铁业体形最大的“待产婴儿”,规划三期项目规模共达3000万吨钢,总投资2049亿元,其中一期项目规模为1000万吨钢。与之相距约200公里,属“难兄难弟”的还有宝钢湛江项目。两个千万吨级钢铁项目距离如此之近,产品也多有重合,业内多认为此布局并不合理。然而鉴于宝钢与武钢在中国钢铁业的地位,以及前期投入情况,两个项目的命运实际纠葛在一起,“同生共死”。
不过,武钢或许比宝钢更为焦灼。在国内兼并重组与海外矿山收购中,它都收获颇丰,可是它地处内陆,迫切需要一个临海基地,防城港项目正是它激活全盘的关键落子。
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中,从来不乏“先上车,再买票”的项目上马方式,不过,一方面敢于如此放手一搏的多是民企,另一方面,千万吨级的钢铁项目,又处于产能过剩时代,确实备受瞩目,除了等待,再等待,武钢没有更多可做的。
关键落子
尽管尚未得到批复,防城港项目基础建设仍在缓慢推进。武钢内部将之称为“生命工程”、“希望工程”,广西省将之视为“一号工程”,防城港市则将其列为“天字号工程”。这些称谓暗示了它可以等、只能进、不能退的命运。
一座20万吨级的散货码头,在高出水面六七米的围堰外已初露雏形,武汉的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通过招标获得了该项目,他们驻扎在基地外侧的炮台村小学,该村村民都已搬迁到几公里外的企沙镇。中交二局一位经理透露,业主要求他们2013年完成码头建设。
为利于行驶巨轮,几艘清理航道的船舶正在码头附近海域挖掘海底碎石泥屑。通航之后,20万吨载重的铁矿石货轮可以从巴西或澳大利亚直达此地卸货,年卸载铁矿石超过千万吨。相比运输到武汉青山基地,到防城港基地每吨铁矿石运输成本可以减少200元左右。以青山基地每年消化1000万吨铁矿石计算,武钢每年可因此减少20亿元成本。
防城港钢铁基地规划用地面积1257公顷,其中填海面积1006.34公顷。主要工程包括港池疏浚炸岩、航道开挖疏浚、护岸及围堰、吹填造陆、开山填海造陆及陆域的地基处理等。
此基地一期投资698亿元,项目资本金350亿元,资本金以外的资金申请银行贷款解决,工商银行总行、建设银行总行均出具了贷款承诺函。
早在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武钢可以开展填海、平整土地、建设码头等前期工作,武钢以为能很快获得开工许可,不过,随着金融危机、淘汰落后产能等形势变化,进度一拖再拖。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书记和主席、防城港市的书记、市长都已更换,项目却尚在搁浅之中。2011年两会期间,武钢董事长邓崎琳曾说自己让防城港项目搞得“身心俱疲”。
“土地买了,居民搬家了,环评完成了,填海围堰都做好了,我要是不开工,麻烦很多。”邓有点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