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CPI数据出人意料地高于市场预期,暂时放松的加息神经又一次绷紧。本周后两个交易日,A股连续缩量,表明2月宏观经济数据加深了投资者的忧虑。
食品价格指数背离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2%,非食品价格上涨1.0%,食品价格对CPI走势有重要影响:2月CPI环比上涨1.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3%,非食品价格上涨仅0.1%。
食品价格指数与其它相关价格指数走势略有差异。以机构预测CPI时较多采用的商务部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为例,该指数2月较1月升幅明显放缓,这很可能是机构下调2月CPI预测的重要依据。将商务部农产品价格指数的月度差与CPI的食品价格环比并列,可以看到商务部农产品指数2月升幅低于1月,而食品价格2月环比高于1月(图1)。
常被用来与CPI的食品价格指数互相印证的,还有统计局公布的生活资料食品类价格指数,两者走势大致趋同。但是今年2月,两个食品价格指数变动方向也出现背离。由此可见,2010年的价格变动可能相当复杂。在公开市场操作、信贷规模调控等数量型工具运用初见成效时,央行还没有动用利率等价格型工具的迫切需要。
PPI涨幅扩大皆因低基数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7%,上年同期为3.8%(全年最低点);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5.4%,去年同月为下降4.5%。可以看出,工业增速提升与PPI涨幅扩大,首因还是去年同期基数偏低(图2)。对今年经济数据前高后低态势,各方已有共识。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表示,剔除翘尾因素后,工业增加值增速正常,并无过热迹象。笔者也注意到,2月PPI环比上涨0.4%,涨幅较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PPI环比在最近8个月形成盘整态势,不复单边上行。在国内工业品整体供过于求、国际主要经济体复苏仍然脆弱的背景下,PPI升幅有望逐渐企稳,不会出现2008年屡创新高的局面。
货币增速下行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5.52%,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34.99%,结束了1月M1、M2增速背离局面,双双下行,也验证了笔者1月的判断:当月M1增速跃升不具趋势性。在新增信贷规模受到严格约束下,货币供应量增速下行是正常结果(图3)。
2月新增贷款7001亿元,落在预测区间的上端,表明市场对贷款规模的紧缩程度有了理性认识,较具悬念的是3月新增贷款规模预测。根据监管部门透露的“3322”放贷节奏,以7.5万亿元新增贷款目标计,扣除今年前两月新增贷款,3月新增贷款上限为1600亿元,不及去年3月的10%。但是笔者认为这可能性偏小——毕竟所有调控措施的前提是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综合考虑监管部门的紧缩决心、商业银行季末“冲规模”冲动、减少票据融资调整贷款结构等因素,估计3月新增贷款将较2月继续下降,或落至5000~6000亿元区间。
1月CPI低于机构预期,2月CPI高于机构预期,或表明CPI变动趋势还不清晰,暂难成为加息“论据”,但在勉力维系弱势平衡的A股市场中,上述数据波动成为投资者“不能承受之重”。待“两会”结束后,辨明方向出手,成为基本操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