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记者站 余庆华
通讯员 戴志刚报道
今年1至6月份,经江苏南通口岸进口的铁矿达122批、554.8万吨、8.8亿美元。据悉,该口岸进口铁矿的品种主要是粉矿和块矿,分别来自澳洲、巴西、印尼、印度、乌克兰、加拿大和委内瑞拉等。
从宏观着眼,三大要素同比呈现“两增一减”:进口批次、进口量分别减少了15.3%、15.5%,货值增涨了33.3%。从微观审视,品质不合格的铁矿为58批、239.6万吨、3.8亿美元。不合格率(重量)为43.2%,同比增长8.3%。在价格大幅上涨的同时,进口铁矿石的质量越来越差。当引起有关部门、相关企业的重视。
“不合格”主要体现在:计价指标不符合合同要求,如铁含量、SiO2、Al2O3、粒度、水分等,具体表现为铁含量下降、“以水充货”现象严重、杂质元素含量较高及粒度偏差大等。
南通口岸有关人士分析认为,品质下降、合格率走低有三大主因:一是在经历多年铁矿石谈判失利后,针对过热的钢铁行业,国家出台了暂停新钢企开建、淘汰落后产能等多项措施,但都很难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二是为打破国际上三大矿商的垄断,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海外收购矿山或寻找小矿商合作,但这些地区进口矿的质量令人堪忧。例如,今年该口岸从印尼进口的15批次铁矿,就有13批次不合格,批次不合格率高达86.7%。三是也不排除主要供货国铁矿石品质的下降。
对此,南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专家称,要从4个方面入手积极应对。一是尽快建立全国进口铁矿石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二是推行供应商注册、质量等级以及装运前检验三项制度;三是完善铁矿石检验标准和评判体系,加快出台相关国家强制性标准,并加强中外双方检验技术交流和合作;四是进口企业要注意规避进口矿产品风险,在采购时选准贸易对象,在合同中要增加“预付款额度适当”等自我保护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