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0年6月8日,同在本溪地域的本钢集团和北钢集团重组合并成为新的意义上的本钢。一年多来,“两钢”迅速实现深度融合,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增强了国际市场竞争力,正在成为辽宁大地上一个阔步走向世界的钢铁强企,正在成为一艘进军世界500强的“钢铁航母”。
东北最大高炉:本钢新1号高炉全景。
合并重组 加法算出乘法效应
2010年6月8日,我国钢铁史上必然要记录的一个日子
辽东这块地杰人灵的宝地上,在“人参铁”的矿脉线上,相距不到7公里的两个大型钢铁企业:本钢与北钢合并重组成一个崭新的本钢集团,成为辽宁省又一个将跨跃2000万吨级的“钢铁航母”。
两钢合并重组,是联而不合的走形式,还是形神统一的真整合?人们关注的目光背后,是一个个大大的问号“? ”。
在人们高度关注中,新本钢集团用它低调却积极、稳健的脚步,走出了一条坚实而卓有成效的重组之路:
10天,两钢的采购、销售工作,迅速进行业务对接、整合,形成一个规范的管理平台;
1个月,重组后新本钢的未来5年发展规划与战略,迅速启动,开始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
6个月,北营技术改造项目成功启动,它标志着重组后的新本钢淘汰落后产能已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同一个月,本钢厂区实现千万吨产量目标,产品出口再次实现国内钢企第一;
8个月,本钢信息化四级系统成功覆盖原北钢年产800万吨钢的生产区域,在新集团统一管控下顺利运行,创造了业界的一个奇迹;
10个月,在本钢技术的强力支持下,北营公司成功开发了帘线钢,摘下了精品线材“皇冠”上的“明珠”;
12个月,本钢剑指高端精品,成功开发了石油管线钢、镀锌汽车板和硅钢、帘线钢、车轮钢、焊丝钢等多个品种钢,使本钢品种钢家族又添近百名“新成员”;
……
这一个个平常的数字,却记录了合并重组后的新本钢一个个非同寻常的成果。它无声地把人们心中的问号,拉直成一个个令人叹服的感叹号。这次重组,真正实现了1+1>
2的预期效果,新本钢集团在打造世界强企之路上,迈出了突破性的坚实步伐,使合并重组的加法,算出了乘法效应。
然而,这一切成果背后,更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立高望远、运筹帷幄的科学决策。
2300轧机主控室。本版照片由田铮阎伟冯巨簸提供
乘势而上 新本钢进军世界强企
风好正是扬帆时。
借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打造钢铁强省的东风,新本钢集团乘势而上,提速前行。
2010年6月10日,张晓芳总经理主持召开新本钢销售工作会议,拉开了两钢工作业务对接的序幕。随即,采购、财务、生产、设备、技术、质量等所有业务,全部进入整合和对接。
2010年6月11日,副总经理杨维主持召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统一规划、统一发展、统一布局。新集团重点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研究制定新本钢“十二五”发展战略,确定了“十二五”期间以钢铁产业为基础的多元化产业发展体系和“1+5”的产业组合发展方向,形成钢铁及资源主业、贸易、金融、房地产开发、工程技术、事业发展六大产业集群。
一项项深化重组的工作,都在积极而快速地推进中: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快速完成新本钢领导班子组建工作,并严格按照《公司法》及《公司章程》,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决策机制。理顺了董事会、党委会、经理层关系,组建了组织机构,既确保了集团决策的科学性,又提高了战略决策效率,提高了集团决策的执行力。
建立健全集团管控体系,积极推进实质性整合,按照扁平化原则快速组建管控机构,设置集团总部各职能部门,精简了机构,精干了人员,提高了集团管控水平,使集团整合优势和协同效应得到了有效发挥。
合并重组后,本钢产能和产量规模占全省的比例,由19%提高至34%,产品结构不断丰富,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强,提升了辽宁省钢铁产业集中度,推动了区域经济的科学、健康发展,对促进全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战略意义。
合并重组后,企业溢价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对周边矿产资源的控制力得到增强,两钢资源实现了互补与共享,并通过两钢各项业务的规范统一管理,成功降低了企业管理费用和采购成本,合并重组一年,就降低采购成本3亿元以上;同时,有效改善了企业融资环境,提高了银行授信额度,降低融资成本2.6亿元。
合并重组后,两钢资源共享,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北营公司借助本钢在生产组织、产品研发、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丰富经验,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各工序的生产潜能得到有效释放并实现稳产高产,产量和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品种研发能力大幅提升,品种钢数量增加50%。
合并重组后,本着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原则,着力推进两钢企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构建新的文化理念体系,推进了企业文化的继承、融合与创新,保持了职工队伍的思想稳定,增强了职工对新本钢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企业向心力、凝聚力和发展的合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个稳定、高效的新集团,一个正在做精、做强、做大的新本钢,以蓬勃向上的姿态,昂首走进“十二五”。
新本钢,已走进科学发展的春天,又迎来了美好收获的金秋!
世界最宽热轧机:本钢热轧2300生产线。
高瞻远瞩 打造辽宁钢铁强省
钢铁工业是辽宁的重要支柱产业,多年来,全省钢铁工业不断调整加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不高,劳动生产率偏低等结构性问题,特别是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因此,按照《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的要求,促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成为趋势。
在《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发展钢铁工业也明确提出:促进骨干钢铁企业实现联合重组,把我省建设成中国北方精品钢材基地。
因此,辽宁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对同位于本溪市、产品有相似之处、又有互补性的两个特大型钢铁企业进行合并重组,加速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辽宁省钢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这一科学决策,意味着辽宁省钢铁产业布局重组、调整支柱产业结构迈出实质性的一大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两钢重组,省委主要领导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抓落实,并成立了由省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的“两钢重组工作小组”,还成立了由本溪市市委书记冮瑞任组长的“两钢重组推进组”。省、市领导的重视,直接推动了两钢重组的速度。
新本钢集团将形成 2000万吨级、营业收入超千亿的规模,实现一体化发展之后,将有效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进而实现辽宁由钢铁大省向更具实力的钢铁强省转变。
辽宁钢铁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历史选择了这一重组方式;
而新本钢,成为这一历史的选择。
这一合并重组的大手笔,更意味着辽宁省经济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以战略性重组为主体的攻坚战将迎来一个收获的季节。
本报特约记者/那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