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杭州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杭州分站 >> 本地资讯 >> 钢贸贷款崩塌苗头隐现

钢贸贷款崩塌苗头隐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豫言 2012年02月20日 08:14:53 打印

导读: “最高层的钢贸企业其实是个空壳,将企业当做一个融资平台——买地买楼放高利贷。这种模式运作好多年了。"跑路"的钢贸商都是在最高层,他们不断放大资金杠杆,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资金链断裂,只好"跑路"。”一位熟悉钢贸业运作的驻沪担保公司人士称。

  钢贸贷款崩塌苗头隐现 银行基层经营利益链终成大患?

  在接连出现企业主“跑路”事件后,钢贸行业最近有些风声鹤唳。源自房地产调控和银根紧缩的压力,已经从温州地域性集中爆发开始向单一行业蔓延。

  春节前,有着钢贸背景的福建建阳市上海商会名誉会长、原秘书长,上海和煦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润铭,以及在江苏无锡钢材贸易行业颇有影响力的福建周宁籍老板——无锡一洲集团董事长李国清先后潜逃,留下巨额债务有待清理。

  “(他们)出事后,我们这些做正经钢材贸易生意的,也很难从银行借到钱了,钢贸商今年的日子不好过。”一位从事钢贸业四五年的老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近年来,一些钢贸商在各地建钢贸市场,打着钢材交易的幌子,循环囤地融资,利用钢贸市场土地增值、房地产投资以及放高利贷等方式,不断弥补融资成本。银行则围绕钢贸市场定制了很多创新的信贷融资产品,为了迅速做大业绩对风险视而不见。

  “只要房地产不跌,这个游戏就可以一直玩下去。”一国有大行东部地区分行人士称。但中央一再表明坚持房地产调控的决心,或将中止这一游戏。钢贸商的“跑路”,也或将成为钢贸市场贷款崩塌的一个起点,给银行敲响了警钟。

  “目前仍难以估计银行可能蒙受的损失。”上述国有大行人士指出,但更值得重视的,是所暴露出的银行制度性风险与操作性风险,尤其是商业银行基层经营乱象,“如一颗毒瘤,再不割除将终成大患。”

  钢贸圈的融资术

  到李国清 “跑路”前,据估计债务已高达10亿元以上,其中一半来自银行。

  李国清是江苏无锡一洲钢材贸易市场老板,春节前夕携家人潜逃澳大利亚,因债权人发现后对其提起诉讼而东窗事发。

  李国清所控制的一洲集团2009年才成立,到他“跑路”前,据估计债务已高达10亿元以上,其中一半来自银行。

  目前,一洲集团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在没有确切债务统计结果情况下,已申请进入破产程序。李国清个人和一洲集团公司相关的债权人高达两三百人,所涉案件数十起,将面临在江苏无锡、上海和李本人老家福建多地法院被起诉。

  同样面临巨额诉讼的,还有上海和煦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润铭。早在去年12月,黄即被发现已携家失踪,尽管他在银行的几百万贷款最后由联保单位凑齐还上了,但仍欠下巨额民间借贷,被债权人起诉到上海闵行区法院。

  随着这些事件的相继曝光,由房地产调控和银根紧缩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正在渐次倒下,这一次轮到了钢贸商。

  事实上,这些“跑路”的钢贸商已经不是单纯做钢材生意的了。

  业内人士称,国内钢贸流通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分化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单一的钢材贸易商,主营产品只有钢材;中间层是注重产业链延伸的钢贸企业,这类企业以钢材贸易为主业,有的还向下游产业延伸,业务涵盖钢材加工、配送、物流等,有的向上游延伸,拥有钢铁企业,直接生产钢材

  “最高层的钢贸企业其实是个空壳,将企业当做一个融资平台——买地买楼放高利贷。这种模式运作好多年了。"跑路"的钢贸商都是在最高层,他们不断放大资金杠杆,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资金链断裂,只好"跑路"。”一位熟悉钢贸业运作的驻沪担保公司人士称。

  我国每年要生产7亿吨钢材,其中相当一部分要通过钢材贸易商销售出去。由于钢材贸易需要占用巨大的资金,钢贸商通常需要获得融资才能保持正常经营。前述担保人士告诉记者,早在1995年,国内就出现了钢贸融资,最早也最常见的做法是仓单质押,也叫货押或动产抵押。

  大宗商品包括钢材便于储存也容易变现,因此企业可以用仓单为抵押物向银行融资,这种融资模式在国外已经运作一百多年,发展较为成熟。上世纪90年代外资行引入后,中资行也开始效仿,先是在经济较发达的浙江一带,后逐渐扩散到其它地区。

  钢贸融资第二种模式是互保联保,是福建钢贸商从2003年前后,在上海建立钢贸市场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就是几家彼此知根知底的企业联合起来,互相为贷款提供联合担保,任何一家出现还款困难,其他几家都要代为偿还,这样为了减少自身代偿的风险,每家企业都会监督其他企业的运作,可以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从而减少银行的风险。”该人士称。

  在互保联保之外,钢贸商还需要引入第三方担保公司,以降低银行授信风险。既可以找专业担保公司,也可以是一般企业提供担保,或是钢贸商自己成立的担保公司,为自己的贷款或相关企业担保,这在钢贸市场亦比较常见。

  此外,钢贸商还可以用房产或土地抵押获得贷款,如果是银行的长期客户而且是龙头企业,甚至可能获得无需任何抵押或担保的纯粹授信。

  贷款“滚雪球”

  据业内人士透露,上海用于质押的钢材总量约为100万吨,是钢材社会库存的近三倍。

  据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钢铁贸易商会统计,上海有超过1.2万家钢贸企业,是全国最大的钢贸商聚集地。2009年,钢贸产业对上海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度接近3%,同时每年为上海的财政收入提供3.4%的增值税贡献,和12万个就业岗位,是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

  如上所述,融资渠道的通畅也造就了钢贸业的巨量授信。据一位股份行人士透露,上海地区包括钢材、石材、木材贸易企业在内的“三材企业”贷款规模超过3000亿元。

  尽管融资规模巨大,但不管是仓单质押,还是互保联保,至少从表面上看,钢贸类贷款风险并不算大。

  “货押一般是对质押的钢材打个折,比如7折,因此只要钢价不会跌到7折以下,银行的贷款应该说就不存在风险。互保联保则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般都不会出事,出事了也可内部消化。”上述驻沪担保公司人士称。

  据他透露,上海有个钢贸企业曾经从银行借了2个亿,挪用银行信贷资金炒期货,因看错方向,账面浮亏一度高达4个多亿,资金链断裂,老板也跑路了,但这笔贷款因有行业内互保联保、加上商会中各家企业“义务”出资为保全信誉,最后竟然全部填上。

  “互保联保的企业中如果有一家企业出现还款问题,为了大家共同的信用,其它企业总是会代为偿付,只要按时还了款,银行一般都会续作贷款,这样不管对企业还是对银行都是共赢的。如果因为一家企业不还款导致银行收紧信贷,要求其它企业提前还款或者还款后不再续作,这条资金链条就会断裂。”他表示。

  然而,风险正潜伏在这些环环紧扣的链条间隙。

  “货押最大的风险在于虚假仓单。比如一个钢贸商本来只有价值1000万的货,但他又从别人那里借了1000万的货,虽然仓单质押要求货物存放在第三方仓库,但第三方仓库肯定偏向客户,因为他是从客户方收取仓储费,这样就形成了虚假仓单。钢贸商本来只能贷到1000万,利用虚假仓单就可能贷到2000万。”该人士称。

  另外一种情况,钢贸商本来也有2000万的货,但他在这家银行质押贷款后,又去那家银行再质押贷款,而各家银行之间对于质押仓单的信息是互不连通的。“在上海曾经有个钢贸商违约后,银行想实行质押权,结果发现几个亿的仓单质押都是虚假仓单。”

  据业内人士透露,上海用于质押的钢材总量约为100万吨,是钢材社会库存的近三倍。“也就说本来只有1吨货,银行却放了相当于3吨货的贷款出去。”一位期货公司人士称。

  与虚假仓单质押相比,在钢贸市场中盛行的互保联保贷款蕴藏着更大的系统性风险。

  “银行规定要营业达到两年的企业才可以贷款,很多人就通过买几家有两年营业资质的贸易公司,分别叫亲朋好友担任法人代表,通过非法增资,做假账目后互保,再通过担保公司担保向银行贷款。发现建立钢贸市场从银行搞钱很容易后,他们就把这种模式复制到其他地方,而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也很欢迎他们,原班人马在一个新的地方建立了钢贸市场后,再与当地银行谈,利用所有的融资方式来搞钱。”上述担保公司人士称。

  有钢贸圈内人士算过一笔账,如果贷款1000万,除去费用和担保公司的扣押款,到手700万,而贷款人还要负担1000万的利息,为了应付到期还款,贷款人只能做大盘子,继续扩大贷款,今年贷款1000万明年就要增加到2000万。“所以第一笔贷款到手后就要着手做假账,争取贷到第二笔、第三笔,做到拆东墙补西墙,债务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隐蔽“资金池”

  经办支行会以利益杠杆把资金需求和供给串联起来,帮助该企业暂时渡过难关,从而延缓钢贸市场贷款风险的暴露。

  与背上巨大债务的钢贸商相比,更加发愁的或许是银行。

  上述担保公司人士称,钢贸商一直以来都是银行的座上宾。“因为钢贸融资具有质押物易变现、融资规模大、利息高以及能带来很多存款等诸多优势,银行都热衷于给他们提供贷款。尤其是一些在历史上就擅长做钢贸类业务的银行,一方面建立了这方面的客户资源,另一方面也有比较多的管理经验,对钢贸市场的贷款越做越大。”

  与此同时,随着国有大行、股份行和城商行之间的人员流动性越来越大,银行人员频繁跳槽也会带着业务和客户走,“这样一些原来不做这类业务的银行也跟着做了起来”。

  对钢贸贷款的“欣欣向荣”,一位曾在某股份行担任信贷员的人士直言,与其说是钢贸商求银行,不如说是银行求钢贸商。“除了钢材行业,还有多少其他生产型企业需要那么大量资金,能够帮助银行完成指标?比如一户贷款500万,一组5户,就是2500万,4组就能做到1个亿。一个市场有几百户的商户,一个支行一年做5个亿的指标轻而易举。”

  银行吹大贷款的泡沫后,对贷款资金的流向已不能或不愿真正监控。

  “钱打到客户账上后,贷款和客户的自有资金混到一块,根本分不清客户用的是自己的钱还是贷款,而且在房价上涨的时候,他们拿去投资房地产或放高利贷,这些钱都能按时还上,银行从业人员也没有动力去真正监测贷款流向。但自从房地产政策收紧以来,钢贸商被套牢或亏损,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上述担保公司人士称。

  上述国有大行人士称,钢贸市场贷款已经事实上绑架了基层银行,没有得到基层银行的回收再贷承诺甚至没有亲眼看到审批批复前,钢贸商是不会逐笔还款的。“假设某钢贸市场贷款全部套进房地产或者高利贷,在与银行达成上述操作默契,借短期高利贷还款再贷,一般钢贸授信期限180天,实际上钢贸商大约是借高利贷10天自己放高利贷170天,如此循环。”对钢贸圈迄今仍只有零星老板“跑路”事件原因,上述人士坦言,钢贸市场贷款是十个茶杯六七个盖,之所以还盖得住是银行还在主动想办法掩盖贷款实情。“老板一旦跑路,就盖不住了。”

  据他透露,一些银行通过利益杠杆,在机构内部整合了一个来自本机构贷款的资金池,虽然平时资金都分散在各贷款客户的账面上,但经办支行对辖内贷款客户的资金用途和客户资金头寸了如指掌,因此一旦某企业到期还不了款,经办支行会以利益杠杆把资金需求和供给串联起来,帮助该企业暂时渡过难关,从而延缓钢贸市场贷款风险的暴露。

  这个资金池非常隐蔽,审计和监管部门对此基本无能为力,但到经办支行负责人岗位交流调整,这个利益链就会率先断裂,资金链也会随即瓦解,钢贸市场贷款真正崩塌。“钢贸市场贷款的系统性风险好似烈性传染病,而且无法隔离。”该人士形象地比喻道。

  “所谓股东利益最大化,到商业银行实际经营中已经彻底异化为各级经营管理者利益最大化。钢贸市场贷款便是最好写照。”该人士称。

上一篇:马钢董事长:钢铁供大于求将持续全年

下一篇:需求支撑明显不足 国内钢市寒风何时止

广告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