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杭州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杭州分站 >> 本地资讯 >> 进口铁矿石频现不合格 “带坏”钢材品质

进口铁矿石频现不合格 “带坏”钢材品质

来源:中国钢材网 编辑:管理员 2011年08月17日 09:04:34 打印

  特别是从新兴矿区采购。我国铁矿石进口源地扩大,但受到矿藏质量、开采条件等限制,新兴矿区的矿石品质不稳定。

  开采利润增加,市场开发热情高涨,出现中东、东盟、中美洲地区等新兴矿区,我国从南非、伊朗、乌克兰、秘鲁、委内瑞拉等国进口量明显增长。统计资料表明,2010年,我国铁矿石进口来源地多达40多个,遍及亚、欧、澳、非、美各大洲。特别是伊朗、乌克兰的矿源增长明显,两年时间翻一番有余,2010年我国从伊朗、乌克兰的铁矿石进口量均达到1000万吨以上。

  实际上,不仅是进口矿质量下降,国产矿也面临同样难题。《全国大中型铁选矿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显示,2008年12月,大中型铁选矿厂的原矿石品位平均为30.2%,而到了今年第二季度,这一指标下降至27.8%,两年时间降了2.4个百分点。

  但是,铁矿石品质下降不是关键,问题在于矿产企业滥用贸易优势地位,利用下游紧急采购心态,存在虚报情况,故意侵害我国进口商的利益。

  供应商之所以敢这样明火执仗,就是利用部分进口商缺乏贸易经验,自我保护能力低,中小企业中更为明显。铁矿石进口交易属于跨国贸易,从产地考察、货运装船、贸易合同、支付方式、索赔方式、保险等层层环节,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经营策略,有一定的财力背景。

  在这条跨国贸易链上,但在潜在利润的诱惑下,众多钢厂、贸易商加入了海外采购,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参与,导致需求方增加,且多经验不足。部分企业投机心态浓重。近一段时间,堆积在港口的铁矿石超过了9000万吨,很大一部分是进口商主动压港,抱着赌的心态,在赌后期价格。

  还有,以集装箱方式进口铁矿石,近年在张家港、北仑港、京唐港等港口均出现。这种比较另类的运输方式,导致矿石质量难以保障,检验检疫面临挑战,国内货主的权益也容易受到侵害,而此类贸易主体基本都为中小贸易商。

  提高进口企业业务能力很必要

  进口矿品质的下降问题,短期内无法根本解决,因为其有深刻的市场背景,供求关系没有改善,难以打破这种不对等的暂时平衡。

  但是,我们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关注进口铁矿石合同履行,保障进口商权益。

  首先,完善基础性工作。检验检疫、海关等部门,要完善管理手段,加强提高检验水平,即便苍蝇打不绝,也要勤挥苍蝇拍。

  建立完善检验检疫体系,做好技术准备,令不合格的铁矿石难以蒙混过关。在保护国内进口商同时,震慑“有机可乘”的国外商人,提高其不诚信成本,敲山震虎,让虎不敢靠近。

  目前比较快捷的方法是,加强各口岸铁矿石检验业务培训,推广青岛、宁波等地较有经验的进口铁矿石检验监管机制,令进口量较大的港口均拥有过硬的检验能力,宁波检验检疫局推广的联合检验模式就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其次,要加强职能部门互动。海关、检疫等部门,联合建立供应商的诚信记录,推广标准合同范本等。

  更重要的是,提高进口企业业务能力。进口商,特别是中小企业业务能力提高,将能从源头减少或杜绝不合格铁矿石流入国内。

  最后,建立起行业性组织,通过行业组织的桥梁作用,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和合作,提高贸易商业务能力,开拓新的业务模式,比如联合采购等。

  通过协会或职能部门,引导企业,重视合同的签订和质量验收条款,特别是对安全、卫生、环保及重量要规定明确,提防出现质量问题;申请国际知名且信誉度高的检验机构对矿产品进行装船前检验;在合同中应严格签订索赔条款,尽可能签订以卸货港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检验结果为结汇依据,规避贸易风险。

上一篇:市场机制倒逼外贸转型

下一篇:8月16日国内钢材市场简评

广告

热点新闻